(一)用水管理
用水管理是保护地灌管理工作的中心内容。它的任务是制定和执行用水计划,使灌水工作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因时因地制宜制订和执行合理的灌溉制度,以保证适时适量地灌水,促进增产,提高经济效益。
1.编制年度和分期用水计划 每年在灌溉系统运行之前,应根据保护地作物种植计划的要求,结合气象预报、水源的供水情况,参考历年运行经验,编制年度和分期(分物候期和分次)用水计划,根据水源可提供的水量,对保护地各种作物的灌溉面积、开始灌水的时间、灌水次数、灌水定额及灌水周期等做出计划安排。
2.因时因地制宜调整用水计划 由于用水计划是事先制定的,因此在每次灌水前,都应根据作物当时生长情况、土壤墒情和天气预报等实际情况,对分期用水计划加以修正,做到按作物需水规律和土壤墒情进行适量灌溉。为此,凡有条件的地方,都应开展墒情观测和预报工作。即根据土壤、地形、地貌等条件,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观测点,进行长期的定点观测,以便及时了解和预测土壤水分变化情况,为确定适宜的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提供依据。
3.建立灌溉工程和田间灌水档案 凡竣工投入运行的保护地灌溉工程,都要建立工程、灌水档案及运行记录制度,及时填写机泵运行记录表和田间灌水记录表,详细记载机泵的打开时间、停机时间、运行时数、耗电(油)量、灌区地点、灌水日期、灌溉面积等。在每次灌水结束后,应根据运行记录,校核实际灌水量,并进行有关用水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工作。
(二)组织管理和设备管理
组织管理和设备管理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充分管好用好保护地灌排设备,确保设备的完好率,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工程经济效益。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后,组织管理和设备管理究竟应当怎样搞才能达到上述目的,要根据保护地灌排工程设施的产权归属而定。对公司或乡村集体所有的保护地灌排设施,可以采用集体所有统一管理或集体所有个人承包的方法,但要注意建立责任制,明确责权利关系。对各种权属特性的水利工程,可按"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的原则,在当地政府或水利部门统一管理下制订用水计划,自主管理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