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帮忙靠科技 支撑计划显威力
——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助沿淮地区马铃薯产业增产增效
2009年由安徽农业大学程备久副校长主持,包括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和沿淮多个地市农业主管部门参加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沿淮低洼地作物防灾减灾决策与生产关键技术研究”(2009BADA6B02)实施以来,项目组充分利用马铃薯高产、高效、抗灾、生育期短,以及生长期集中在冬春季容易和其它农作物茬口相衔接的优势,始终把大力发展优质马铃薯作为沿淮地区农业减灾避灾、增效的重要举措之一。先后在阜南、霍邱、淮南、怀远、长丰等沿淮地区建立了优质马铃薯高效栽培示范点。
安徽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作为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参加单位,在课题负责人带领下主要承担优质脱毒马铃薯新品种选育、标准化栽培和周年多熟制高效栽培模式示范推广。项目组针对安徽省的气候和区位特点,从国内外引进近20个优质早熟菜用马铃薯新品种和特色马铃薯品种、创制出200余份马铃薯育种材料,在示范点大力推广脱毒马铃薯种薯,严格按照绿色食品马铃薯栽培技术规程进行栽培,研究出“马铃薯—水稻—叶类蔬菜”、“马铃薯—西瓜—甘蓝(萝卜、鲜食玉米)”等多种周年高效多熟制配套栽培模式。
2010年春节以来,全省阴雨低温天气较往年有大幅度的增加,对全省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马铃薯生产与示范也不例外。为了减轻灾害天气对沿淮地区马铃薯产业的不利影响,增加种植户经济效益,项目组未雨绸缪,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采取应对策略,保证示范区马铃薯的正常生产。
长丰县作为支撑计划项目的重点示范县,在发展马铃薯产业过程中得到当地农业委员会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高度重视,在罗塘、左店、徐庙等乡镇建立了三个示范点。在示范点建立过程中,项目组与长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经过认真协商,决定摒弃传统种植的早大白马铃薯品种,改用商品性状更好、市场售价更高的费乌瑞它品种作为主要示范品种,种薯采用脱毒马铃薯种薯由政府统一采购、对种植户实施补贴。项目组成员、省农科院马铃薯专家廖华俊副研究员结合阳光培训、项目技术讲座和现场技术指导等形式,对示范区种植户从整地、种薯切块、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等一整套技术环节进行培训。通过采用高垄栽培、地膜覆盖、施足基肥,田间三沟配套、清沟沥水等技术措施来保证苗齐苗壮,减少低温阴雨、渍害对马铃薯种薯田间烂种形成缺棵的影响。
2010年长丰县造甲乡2000亩马铃薯种植田,安排在新农村改造后的土地复耕田块上,由于涉及到土地重新分配等诸多因子,延误了整地种植马铃薯的有利时机。在阴雨不断,土壤墒情一直不好,无法采用机械对土壤进行翻耕的情况下,为了赶抢农时,项目组马铃薯专家廖华俊和长丰县农委、农技推广中心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经过认真讨论、种植试验,最后采用“种薯提前切块催芽,利用雨天间隙田间地表土壤非常疏松的状况,改马铃薯常规播种为薯块地表摆薯播种,两侧抽沟覆土成垄的播种模式;基肥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每亩增施10公斤尿素作为提苗肥,减少因播种延迟对马铃薯上市的影响”。实践证明,通过一些列措施的采用,既赶抢了农时,使马铃薯及时下地,又保证了马铃薯的丰产。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392cf30100klxn.html)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助沿淮地区马铃薯产业增产增效_安徽马铃薯_新浪博客
在项目实施期间,项目主持人安徽农业大学程备久副校长和课题负责人李金才教授以及项目组其他成员,多次深入沿淮地区各个示范点进行检查和技术指导,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目前,沿淮地区马铃薯商品薯销售已进入尾声,在今年天气异常的情况下取得马铃薯丰产已成定局,项目示范区平均亩产达到1900公斤,高产田块更是达到3000公斤。在安徽省农科院园艺所马铃薯新品种示范展示基地,项目组引进的多个新品种经合肥市农委农业局李俊局长、胡莹处长及安农大周可金教授现场测产,试验小区折合亩产更是创下了每亩超过4000公斤的安徽马铃薯高产纪录,为沿淮地区乃至整个安徽马铃薯持续发展提供了品种基础。由于2010年上半年气候较为异常,南部干旱,北部低温阴雨,形成阶段性的蔬菜供应紧张目前,造成蔬菜价格较常年高出很多,马铃薯在5月初售出了7.0元/公斤的高价,目前市场价仍稳定在4.0元/公斤,让沿淮地区各个示范点马铃薯种植户取得了实实在在的高经济效益。正所谓“天不帮忙靠科技,支撑计划显威力”,通过对沿淮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有力地带动了沿淮地区农户的早日富裕。






|